流脑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在24小时内致死,并伴随高达20%的致残风险或严重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脑疝及终身伤残。
流脑全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发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早期症状(如高热、剧烈头痛、咽痛等)常与感冒混淆,但病情进展极快,可能迅速恶化。若延误治疗,细菌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后会导致脑膜化脓性炎症,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颈项强直、休克甚至呼吸衰竭。即便存活,约20%患者会面临永久性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运动功能损伤甚至肢体残疾。流脑还可能引发脑积水、脑实质损害及脑疝等致命并发症,其中脑疝会导致颅内压异常升高,压迫脑组织,甚至造成呼吸暂停。
早期识别至关重要。流脑初期症状包含突发高热(≥39℃)、剧烈且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无力及喉咙剧痛等,部分患者皮肤会出现瘀斑或瘀点。若症状加重并伴随意识模糊、抽搐或瞳孔异常,需立即就医。流脑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高危人群为18岁以下青少年和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儿童。冬春季节因室内密闭、通风不足,更易引发聚集性感染。
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核心措施,但疫苗仅对覆盖的血清群有效。中国主要接种A、C群疫苗,但近年来W、X、Y群感染病例增加。若接种疫苗后仍感染未覆盖的血清群,仍可能发展为重症。患者需严格隔离,避免传染他人。高危人群如青少年和婴幼儿,应按计划完成疫苗接种,并在高发季节减少聚集。普通人群若接触过流脑患者,需及时检查是否为隐性感染。
流脑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容忽视,任何疑似症状都应迅速就医诊断。日常预防需注重室内通风、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并重视疫苗的更新与补种。高危人群的监护人需提高警惕,及时识别早期症状,把握黄金救治时间。预防永远优于治疗,科学的防护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