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药纳入医保显著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和经济负担能力,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和集采政策“腾笼换鸟”,近五年累计新增835种药品,其中跨国药企创新药占比近半,部分高价药降价超90%并实现快速放量。
-
政策机制与覆盖范围
国家医保目录通过“一年一调”动态调整机制,将进口创新药与国产药一视同仁纳入报销体系。例如,瑞士诺华近40款药物、英国阿斯利康16款药物通过谈判进入目录,覆盖肿瘤、罕见病等领域。丙类药目录的推出进一步为高价进口药提供报销通道,如肺癌靶向药奥希替尼经谈判后价格从数万元/盒降至数千元。 -
价格降幅与临床获益
医保谈判通过“以量换价”使进口药价格平均降幅超50%,部分罕见病药降价达95%。脊髓性肌萎缩症特效药诺西那生钠从70万元/年降至3万元,患者自付比例不足10%。集采节约的1600亿元/年药费中,60%用于支持创新药纳入医保,推动进口药销售量增长130%-250%。 -
落地执行与患者选择
“双通道”政策确保进口药通过医院和药店同步供应,上海三级医院国谈药配备率全国第一。患者优先选择医保内进口药可报销50%-80%,若国内无同类药品则自付20%后按乙类报销。高价进口药可通过商业健康险补充,如“惠民保”覆盖部分丙类药费用。
进口药纳入医保是医疗改革的关键成果,未来将通过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和多元支付体系,持续提升创新药可及性。建议患者关注年度医保目录更新,结合临床需求和经济能力合理选择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