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结合政策文件和权威信息进行梳理如下:
一、按项目付费
指医保机构根据诊疗项目目录,对每项医疗服务单独计费并支付。这种方式属于后付制,存在以下特点:
-
优点 :结算流程简单,便于医疗机构操作;
-
缺点 :易导致过度医疗,因费用与治疗项目直接挂钩。
二、总额预付制
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商确定年度总预算,无论实际费用如何,均以该预算为限支付。分为:
-
固定总额预付 :对全年医疗费用设定固定额度,超支部分由医院承担;
-
动态总额预付 :根据历史数据调整预算,灵活性较高。
三、按病种付费(DIP)
通过疾病诊断分类和治疗方式组合,为每种病种设定固定支付标准。利用大数据实现精细化管理,优势包括:
-
控制成本 :减少不必要的诊疗项目;
-
提高效率 :简化结算流程。
四、按人头付费
根据医院服务人口数量确定平均定额标准,按人次支付费用。特点为:
-
管理简便 :费用控制直观;
-
潜在问题 :可能引导医院拒收复杂病例或降低服务质量。
五、按服务单元付费
以住院日或门诊次数为计算单位,按固定标准支付费用。例如:
-
住院按床日付费 :每日固定费用,与实际治疗量无关;
-
门诊按人次付费 :统一标准结算门诊费用。
六、其他补充方式
包括直接结算、零星报销、门诊慢性病报销等:
-
直接结算 :参保人就医时直接使用医保卡结算;
-
零星报销 :处理未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
-
门诊慢性病报销 :针对特定慢性病患者提供专项保障。
改革趋势
近年来,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正逐步向DIP和DRG转型,通过标准化和智能化手段控制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截至2024年底,超九成统筹地区已开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住院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占比降至约1/4。
以上方式各有优劣,需根据医疗资源、管理能力及保障目标进行选择与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