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有钱却不能结算,主要涉及医保基金监管政策收紧、医院垫付压力大、结算流程复杂三大核心原因。随着医保控费力度加大,部分地区出现基金穿底风险,导致结算周期延长;同时医院垫资压力与医保审核流程繁琐,进一步加剧了结算难问题。
-
医保基金监管政策收紧
近年来国家严厉打击骗保行为,推行DRG/DIP付费改革,部分地区因历史超支导致基金账户余额不足。医保部门需逐笔审核诊疗合理性,若发现违规用药或过度检查,将拒付相关费用。例如某三甲医院2023年被追回违规结算款超2000万元,直接影响后续资金拨付效率。 -
医院垫付压力形成恶性循环
按现行制度,医院需先垫付患者医保报销部分(通常占60%-80%),待3-6个月审核周期后才能回款。某省三级医院年报显示,2024年应收医保款达18亿元,实际到账仅53%,导致部分医院对高值耗材、创新药使用持谨慎态度。 -
跨省结算与系统对接障碍
异地就医备案率不足30%,部分参保地因财政困难拖延结算。国家医保平台虽已覆盖全国,但仍有医院HIS系统未实时上传诊疗数据,引发对账差异。2024年国家医保局通报显示,21%的延迟结算因数据上传不全导致。
建议参保人及时核对医保结算单,留存门诊病历与费用清单。医疗机构应加强病案首页质控,通过医保智能审核系统预筛问题数据。当前国家正在试点医保基金预拨付制度,未来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实时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