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总数已突破3.3亿,相当于每4人中就有1人患病,其中高血压患者占比最高(2.45亿),冠心病、脑卒中患者分别超1100万和1300万。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疾病的高发性,更揭示了其作为城乡居民首位死因(占死亡总数近50%)的严峻现实。
- 疾病构成复杂多样:除高血压外,心力衰竭、房颤、肺心病等患者数量均在数百万级别,而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甚至超过4500万。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知晓率不足50%,中青年群体漏诊率高达70%,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 死亡率与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自2009年起持续高于城市,2021年农村死亡率达364.16/10万,显著高于城市的305.39/10万。急性心梗死亡率自2013年后农村反超城市,凸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 三大核心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被称为“三高共管”重点,三者并存会使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激增9倍。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加速疾病进展。
- 老龄化加剧负担:人口老龄化推动心脑血管病死亡人数15年内增长48%,西藏、黑龙江等地区死亡率超全国均值,而上海、浙江等发达地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提示防治需结合地域特点。
- 防治关键在预防:专家强调“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九字方针,血压控制目标应低于130/80 mmHg。对于术后患者,长期规范用药(如降压药、降脂药)可降低80%以上的脑卒中风险。
当前,国家已将心脑血管防治纳入《健康中国2030》战略,通过早期筛查、健康教育和三高共管等措施,有望扭转上升趋势。公众需警惕胸闷、头晕等信号,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从源头减少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