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津贴的发放基数是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即社保缴费基数)计算,而非医保基数。关键点在于:津贴标准与单位社保缴费挂钩,若高于个人工资需补差额,低于则按原工资发放,且全国统一依据《社会保险法》及地方细则执行。
-
计算依据明确:生育津贴公式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产假天数”,其中月平均工资即社保缴费基数的平均值。例如,单位2024年社保申报总额为50万元,职工总数10人,则月均基数为4166元,顺产98天产假可领约1.36万元津贴。
-
与医保基数无关:医保基数仅影响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而生育津贴属于社保中的生育保险范畴,两者独立计算。部分地区可能混淆表述,但法律明确以社保缴费为准。
-
差额补足原则:若津贴低于职工产前工资,单位需补足差额;反之,单位不得克扣余额。例如,员工原工资8000元,津贴仅6000元,单位需补2000元/月。
-
地方执行差异:广东等地允许个人申领津贴,但多数省份需通过单位申报。新参保单位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基数,避免因数据不全影响发放。
提示:建议职工通过“粤医保”等官方渠道查询缴费记录,并留存工资流水以便核对差额。单位拒不补足的,可向当地医保或人社部门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