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改革作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需引起重视并持续改进:
一、个人账户资金减少
改革后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金额大幅下降,例如武汉市68岁脑梗患者每年减少1404元,部分退休人员每月仅余几十元。这使得依赖个人账户购药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面临用药负担加重的问题,甚至需自费购买药品。
二、门诊报销门槛与额度限制
-
起付线较高 :多地退休人员门诊报销起付线普遍在500-1000元,慢性病患者年自费金额仍可能超过个人账户余额;
-
封顶线较低 :例如山东省泰安市退休人员每年统筹支付限额仅2000元,无法覆盖长期慢性病需求;
-
自费比例较高 :扣除起付线后,患者仍需承担30%-70%的医疗费用,部分药品和检查项目完全自费。
三、医疗服务体系不均衡
-
优质资源集中 :大型医院仍为患者提供主要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导致患者不得不前往大城市就医,增加医疗费用;
-
医保基金压力 :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上涨导致基金赤字风险,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基金亏损,影响长期保障能力。
四、操作便利性不足
-
智能设备使用困难 :部分老年人因视力或反应能力下降,无法独立完成医院挂号、缴费等流程,需子女陪同;
-
药店购药限制 :门诊统筹药品需医院处方,削弱了门诊药店的统筹作用,增加患者购药成本。
五、政策宣传与沟通不足
-
公众认知偏差 :部分群众对医保报销范围、药品目录等缺乏了解,导致对医保政策产生误解;
-
医患矛盾隐患 :信息不对称易引发患者对医院和医保部门的信任危机,影响医患关系。
六、地区差异显著
经济发达地区医保基金充裕,而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地区保障水平较低,导致不同群体享受的医疗保障存在明显差异。
建议与展望
-
优化个人账户设计 :适当提高个人账户资金划入比例,或探索按病种付费等新型保障模式;
-
降低报销门槛 :取消或降低门诊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减轻患者自费负担;
-
强化基层医疗能力 :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
完善宣传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医保政策,增强公众对医保制度的理解与信任。
医保改革需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与提升服务质量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动态调整政策机制,逐步解决现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