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是规范医疗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监测和应急处理的重要文件,其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
-
机构设置与职责
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科室、岗位的职责分工,建立疫情监测、报告、处置等制度。
-
人员培训与考核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包括防护规范、病例识别、报告流程等,并建立考核机制纳入绩效管理。
二、预防控制措施
-
人员管理
-
所有人员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规范手卫生。
-
设立无健康码绿色通道,协助特殊群体就医。
-
对中高风险地区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隔离防护。
-
-
环境管理
-
医疗机构需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置独立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
-
定期消毒高风险区域(如急诊、ICU),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
-
物资保障
建立防护物资采购、库存管理制度,确保物资充足且合理分配。
三、监测与报告
-
疫情监测
实时监测门诊患者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转诊。
- 建立14天聚集性病例监测机制,发现后启动应急响应。
-
信息报告
执行首诊负责制,通过专用系统及时上报疫情信息,配合疾控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
四、应急处置
-
预案制定与演练
制定传染病爆发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和部门职责,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
临床救治与隔离
设立医疗救治小组,对疑似/确诊病例进行会诊、治疗;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隔离观察。
五、监督与改进
-
职责落实监督
通过定期检查、绩效考核等方式,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
问题整改机制
建立问题发现、评估、整改闭环管理,持续改进防控工作。
以上方案需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调整,重点关注人员防护、流程优化、信息管理及应急响应能力,形成全员参与、科学防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