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工作方案的框架性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文件的核心要点:
一、工作目标
-
建立医防协同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的协同合作,形成疾病预防控制的合力。
-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增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能力,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
强化主体责任落实
明确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主体责任,压实相关责任。
二、组织架构
-
成立监督工作委员会
由医院感办、公共卫生科、信息科等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统筹协调监督工作。
-
设立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负责日常事务和例会组织。
-
镇(街道)级领导组
各试点镇(街道)成立对应领导组,配合医院开展监督工作。
三、实施步骤
-
制度完善与人员培训
制定《疾控监督员工作制度》《考核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组织监督员进行业务培训。
-
人员任命与职责明确
由医院组织部门按程序任命监督员,明确其统计分析、监督评估、技术指导等职责。
-
试点运行与评估调整
2023-2024年完成试点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监督员进驻,定期评估工作效果,及时调整机制。
四、工作任务
-
日常监督与考核
-
负责医疗机构疾控活动实施情况的统计分析、定期考核;
-
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研究新技术、新规范。
-
-
应急事件处置支持
协助医疗机构做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及处置工作。
-
资源整合与经验推广
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要素整合,形成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五、保障措施
-
政治保障
监督员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守政治纪律,确保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
廉洁自律
严格履行“八个严禁”,落实廉政风险防控,防止腐败行为。
-
技术支持
建立疾控监督员技术培训体系,定期更新业务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六、监督与评估
-
内部监督
通过例会、工作报告等方式加强自我监督,确保工作规范。
-
外部评估
区卫生健康委、疾控中心等机构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
持续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方案,优化监督机制。
通过以上措施,医院可有效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区域健康保障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