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医师扣分规则是医保基金监管的核心工具,采用“驾照式”12分制管理,年度清零但历史留痕,违规行为按严重程度扣1-12分,扣满12分将暂停或终止医保支付资格。其核心在于通过分级惩戒机制规范诊疗行为,重点打击虚假诊疗、过度医疗、数据造假等行为,同时赋予申诉和修复渠道,形成“机构管人、全国联动”的监管闭环。
-
扣分标准与行为界定
最严重的12分违规包括伪造病历、虚假住院、串通骗保等直接危害基金安全的行为;6分通常对应诱导就医、串换药品等中高风险行为;1-3分则涉及病历不规范、超量开药等一般违规。多地明确同次检查多次违规按最高分值记分,且多点执业扣分合并计算。 -
分级处理与连带责任
扣分达6分触发约谈,9分暂停资格1-6个月,12分直接终止资格1-3年。医疗机构需承担“连坐”责任,如违规费用拒付、协议降级等。部分省份规定扣分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挂钩,形成多重约束。 -
动态管理与权益保障
扣分数据全国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拦截异常行为。医师可通过培训、整改申请“记分修复”,对扣分有异议可在10个工作日内申诉。年度清零机制允许医师重新开始,但重大违规记录永久留存。
医保基金监管已进入“精细化记分时代”,医务人员需熟悉属地化规则差异(如泉州2万元以下违规暂停5天,上海则分级约谈),定期查询个人信用分,将合规意识融入诊疗全流程。机构则应强化内部培训,建立预警机制,避免因管理疏漏引发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