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医保仍需补充大病险,核心原因在于医保报销存在封顶线和自付比例,而大病险能覆盖高额医疗费用、提供收入补偿,并突破医保目录限制。两者形成“基础+升级”的互补关系,尤其对癌症等重大疾病患者而言,双重保障能显著降低因病致贫风险。
-
报销逻辑差异
医保采用“按比例报销+封顶线”模式,例如住院费用报销70%-90%,但年度累计报销额通常不超过30万元。大病险则按合同约定一次性赔付保额(如50万/100万),且赔付金额与实际治疗花费无关,可直接用于弥补收入损失或支付医保外项目。 -
保障范围对比
医保仅覆盖目录内药品和诊疗项目,而癌症靶向药、质子治疗等高新疗法往往需自费。大病险覆盖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部分产品扩展至罕见病,且赔付金可自由支配,如购买未纳入医保的特效药。 -
经济风险缺口
一场大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可能达百万,即便医保报销60%,仍需自付40万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大病险的定额赔付能填补这笔缺口,同时覆盖康复护理、异地就医等隐性支出,避免耗尽家庭积蓄。 -
特殊群体需求
自由职业者、低收入群体医保报销比例较低,儿童患病可能需家长停工陪护。商业大病险的灵活投保和额外津贴(如住院津贴)能针对性强化保障,尤其推荐家庭经济支柱优先配置。
建议结合自身健康状态、经济能力选择消费型或返还型大病险,保额至少覆盖3-5年家庭刚性开支。医保与大病险如同“安全带+安全气囊”,双重防护才能更从容应对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