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对医院工作的监管暴露出串换项目、过度诊疗、骗保行为等核心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医保基金流失、患者负担加重及医疗资源浪费。政策执行滞后、内部管理漏洞、信息化不足是主要矛盾根源,亟需系统性整改。
串换项目是常见违规手段,例如将非医保项目伪装成可报销项目,或低价项目套用高价编码。某医院因串换检查项目名称,导致30万元医保基金被违规使用。过度诊疗表现为无指征检查、超量开药,如高血压患者被要求进行头颅CT等非必要检查,单次处方量甚至超规定3倍。骗保行为更具隐蔽性,某医院院长组织虚开处方、虚构治疗项目,骗取医保基金176万元,最终被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医院内部管理存在三大短板:一是政策更新脱节,某三甲医院因未跟进医保目录调整,违规报销48万元抗癌药;二是核验流程形同虚设,冒名就医事件致9.2万元基金损失;三是诊疗收费不匹配,如普通钢板按钛合金计价收费。DRG/DIP支付改革倒逼医院转型,但基层应对能力不足,部分机构仍依赖“粗放式”运营,面临成本控制与服务质量的双重压力。
医保窗口服务问题折射出系统性缺陷:工作人员政策理解偏差导致报销错误,设备老化延长办理时间,服务态度差引发投诉。某省试点“日结算”改革证明,信息化升级可将基金拨付周期从30天压缩至24小时,日均到账资金提升医院现金流600万元,同时减少基层机构垫资压力。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三管齐下:建立智能审核系统实时拦截违规行为,通过病例单议机制处理特殊诊疗;强化医务人员法律培训,将《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纳入考核;优化结算模式,推广浙江省“数据上传次日到账”经验。唯有将监管技术、制度约束与流程再造相结合,才能构建医保、医院、患者的共赢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