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有效控制症状的同时确保母婴安全,需遵循个性化用药方案、多学科协作管理、全程动态监测三大原则。妊娠期哮喘未控制可能引发早产、低体重儿等风险,因此科学治疗尤为重要。
-
药物治疗以安全性为首要考虑
妊娠期首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作为基础控制药物,其全身吸收少、胎盘透过率低。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用于急性发作缓解,但需避免过量使用。中重度患者可联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哺乳期用药需选择乳汁分泌少的药物,如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 -
建立产科与呼吸科协同管理机制
每4周进行肺功能检测(FEV1/PEF监测),结合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动态评估。胎儿监测方面,20-24周需加强超声检查排除发育异常,32周后每周胎心监护。建议建立包含药剂师、营养师的MDT团队,处理药物相互作用与营养支持。 -
阶梯式治疗与非药物干预结合
按病情分为4个阶梯:间歇状态患者仅需按需使用SABA;轻度持续加用低剂量ICS;中度持续采用ICS+LABA联合制剂;重度持续需口服最小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天)。同步开展环境控制,包括卧室湿度保持40%-60%、使用防螨寝具、避免冷空气刺激。 -
分娩期特殊处理方案
进入产程后持续氧饱和度监测,维持SpO2≥95%。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每8小时100mg)替代原有口服激素。剖宫产患者需警惕腰麻导致的支气管痉挛,建议硬膜外麻醉优先。产后24小时内是急性发作高发期,需加强床旁监护。
规范化的治疗可使90%以上患者安全妊娠分娩。出现胸闷加重、夜间憋醒或PEF下降>20%时应立即就医。患者需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并掌握吸入装置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医患共同决策实现疾病全程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