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3年以来发布的最新政策文件,中药制剂管理呈现以下核心特点:
一、监管体系完善与标准提升
-
《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
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支持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及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制剂研发,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药作用机制。
-
中药材GAP技术指导原则
2023年6月发布,细化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要求,包括种植、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的指导标准,提升中药材质量可控性。
-
中药饮片与制剂监管强化
国家药监局通过《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调剂和使用流程,强化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
二、临床价值导向的评价体系
-
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
2023年提出构建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结合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多指标的评价体系,推动中药品种优化升级,并与国家基药、医保目录调整联动。
-
人用经验规范收集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大模型,实现从传统经验到科学验证的跨越,支持基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研发。
三、优化中药供给与医保政策
-
临床急需药品应急审批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特殊情况下,允许对临床急需的中药制剂实行应急审批,提高药品供应时效性。
-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结合临床评价结果,将疗效确切、特色突出的中药品种优先纳入医保目录,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四、区域协同与信息化管理
-
医联体中药制剂调剂
推动医联体、医共体等医疗机构间的中药制剂共享,建立跨区域调剂机制,提升基层用药可及性。
-
信息化监管平台
建立中药制剂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品种目录动态管理、调剂审批流程优化及质量追溯。
总结
当前中药制剂管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强化评价机制、优化供给政策和推动区域协同,旨在提升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