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核脱水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核心表现之一,主要由髓核含水量减少引发,可导致椎关节失稳、纤维环破裂,进而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典型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痛、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影响排尿功能。通过药物脱水疗法、物理治疗或手术干预可缓解症状,但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选择方案。
- 病理机制:髓核作为椎间盘的凝胶状核心,正常含水量高达80%-90%。脱水后弹性丧失,椎间盘缓冲能力下降,反复外力易致纤维环损伤,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
- 典型症状:早期以腰部酸胀为主,逐渐发展为单侧下肢麻木、行走困难。若压迫马尾神经,可能出现会阴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紧急症状。
- 诊断要点:结合MRI或CT检查可明确脱水程度,影像显示椎间隙变窄、髓核信号减弱。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腱反射减弱等体征辅助判断神经受压位置。
- 治疗策略:轻度病例通过甘露醇等脱水药物、卧床休息缓解;中重度需考虑硬膜外注射或髓核消融术。康复期需加强腰背肌锻炼,避免久坐久站。
- 预防提示:控制体重、避免腰部劳损是关键。长期伏案工作者建议每小时活动5分钟,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椎间盘水分。
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若腰痛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下肢无力,应立即就医评估椎间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