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针刺、推拿等手法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核心工作包括临床诊断、个性化治疗、健康管理三大板块,兼具技术性与人文关怀,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重要实践。
-
临床诊断与辨证施治
针灸推拿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析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例如观察舌苔、脉象,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如影像报告)综合判断。针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病,需明确病变经络(如足太阳膀胱经)或脏腑关联(如肝主筋),制定差异化方案。 -
技术操作与疗法组合
- 针灸治疗:运用毫针、电针、艾灸等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合谷),调节气血运行。例如,电针高频刺激可缓解急性疼痛,艾灸温补适用于虚寒体质。
- 推拿手法:采用揉法、滚法、点压等松解肌肉粘连,配合正骨技术调整关节错位。针对运动损伤,常结合拔罐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辅助疗法:根据病情搭配刮痧、穴位敷贴等,如三伏贴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全周期健康管理
建立患者档案跟踪疗效,定期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指导患者日常保健,如教授穴位按摩(按压内关穴缓解心悸)、推荐八段锦锻炼,并提醒饮食禁忌(如湿热体质忌辛辣)。 -
跨学科协作与风险控制
与西医康复科、骨科等协作处理复杂病例,如术后康复训练。严格消毒针具、规避禁忌症(如孕妇慎用合谷穴),确保治疗安全。
提示:针灸推拿强调“因人施治”,需选择正规机构执业医师。治疗期间需配合作息调整,一般慢性病需坚持1-3个疗程(10次/疗程)方能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