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样血性大便,通常是因胃肠功能受损、胃肠黏膜受损伤,导致腹泻与血便同时出现,严重影响人体正常功能。其产生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像常见的细菌性痢疾,多由食用不洁食物,致使痢疾杆菌入侵胃肠道引发。患者不仅会排水样血性大便,还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感。比如在卫生条件欠佳的地区,夏季易爆发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也不容忽视,它会使患者排出暗红色果酱样的血便,同时伴有腹痛、腹泻。
-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除引起呕吐、发热外,也会导致排水样便,严重时可能出现便血,尤其在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
- 消化系统疾病:
- 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可能与环境、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大便中带有黏液脓血,病情易反复。
- 结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肿瘤发展,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变细,还会排出水样血性大便,同时患者可能伴有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 其他因素:
- 食物中毒:误食毒蘑菇、变质食物或被污染的食物,引发食物中毒。患者除了排水样血性大便,还会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比如食用了未炒熟的四季豆,就可能出现食物中毒症状。
-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排水样血性大便。例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伪膜性肠炎,出现这种异常大便。
若发现排水样血性大便,务必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