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的根本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壅塞,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邪侵袭、痰湿阻滞及体质虚弱等因素相关。具体表现为脘腹胀满、触之无形,常伴随嗳气、纳差等症状,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需辨证施治。
-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嗜食生冷辛辣或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导致食滞中阻,引发胀满。长期饮酒或滥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也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症状。
-
情志失调: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肝气郁结横逆犯胃,造成气机升降失常。现代医学证实,精神压力会引发胃动力障碍和消化液分泌异常。
-
外邪与痰湿:寒邪、湿热等外邪内陷中焦,或脾胃虚弱致水湿不化,形成痰浊阻滞,表现为胃脘闷塞、头身困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西医病因与之类似,可归为“邪气”范畴。
-
体质虚弱:素体脾胃气虚或久病耗伤,运化无力,胃失和降,表现为痞满喜按、食欲减退。此类虚证需温补脾胃,而非单纯消导。
-
虚实夹杂:慢性胃痞多虚实并存,如痰湿与气虚交织,或肝郁化火伤阴,需兼顾攻补。例如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适合寒热错杂型痞满。
提示:胃痞虽常见,但长期不调可能发展为胃炎、溃疡等疾病。建议饮食清淡规律、调节情绪,症状持续时结合胃镜等检查,中西医协同治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