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他总结前人经验创立了脉学理论;而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由西晋医学家王叔和编撰,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奠定了后世脉学基础。
-
扁鹊:脉学奠基者
扁鹊被誉为“脉学之宗”,首次将切脉诊断系统化并应用于临床,其四诊法(望、闻、问、切)成为中医核心诊断技术。他通过脉象观察内脏病变的实践,为脉学发展开辟了道路。 -
王叔和:脉学集大成者
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成书于公元3世纪。书中整合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理论,首次明确24种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建立了脉诊的规范化体系,影响后世千余年。 -
脉学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当代学者如王敬义、金伟等进一步推动脉学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提出新分类与诊断技术,例如金伟的“金氏脉学”通过脉象定性定量分析,将诊断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
脉学从扁鹊的初创到王叔和的系统化,再到现代的创新,始终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手段,其理论精髓至今指导着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