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四言举要的译文,是明代李时珍对中医脉学理论的精要总结,以四言诗形式系统阐述脉象原理、诊法及主病关系。 其核心在于“脉为气血之先导,寸口决脏腑吉凶”,强调脉象与阴阳、营卫、脏腑的关联,并提炼出“七诊九候”的辨证方法,至今仍是中医脉诊的重要指南。
-
经脉与脉气的生理基础
原文将脉比作“血之隧道”,译文阐明经脉不仅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更是与呼吸、营卫之气互动的关键。如“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指出脉动依赖胃气与宗气的推动,阴阳相互作用形成循环,类似“风箱鼓动波澜”的生动比喻。 -
寸口诊脉的实践意义
译文解析为何独取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诊脉:因肺主气,寸口为“脉之大会”,能反映全身气血盛衰。数据化描述如“一呼一吸,脉行六寸”,虽与现代生理学有差异,但奠定了“四至为平脉”的基准。 -
三部九候的辨证体系
从“浮中沉”三候到“寸关尺”三部,译文详细拆解诊脉手法。例如“左脉候左,右脉候右”对应脏腑分部,而“浮为表证,沉主里病”则归纳了脉象与病位的关联,凸显“脉证合参”的辨证逻辑。 -
脉象主病的临床指导
译文将28种脉象与病症一一对应,如“弦脉主肝胆病,紧脉主寒痛”,并区分四季平脉(春弦、夏洪)与病脉差异,强调“胃气为本”是判断预后的核心。
学习《四言举要》译文,需结合临床实践理解其动态辨证思维。注意:脉诊虽为“四诊之末”,但通过“阴阳升降、气血流转”的视角,仍为中医诊断提供不可替代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