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偷停”感通常是心律失常的表现,医学上称为早搏或期前收缩,多数情况下是生理性的,但也可能是冠心病、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的信号。关键亮点包括:早搏可能引发心悸、头晕甚至晕厥,频发早搏需警惕心肌损伤风险,而健康生活方式可减少发作频率。
- 常见病因:早搏分为房性、室性和交界性,室性风险较高。诱因包括熬夜、咖啡因、情绪压力等生理因素,以及冠心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病理因素。部分药物(如抗抑郁药)也可能诱发。
- 典型症状:患者常描述为“心脏漏跳”或“下沉感”,伴随心慌、胸闷、乏力,严重时出现头晕、黑矇。症状轻重与早搏频率未必相关,需通过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
- 风险分级:偶发早搏(如24小时少于500次)通常无害;频发早搏(超过1万次或占总心跳20%以上)可能损伤心功能,需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合并结构性心脏病者风险更高。
- 治疗与预防:无症状者无需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即可;症状明显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中药(如稳心颗粒);顽固性早搏推荐射频消融术。
若频繁出现“偷停”感,尤其伴随胸痛或晕厥,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心脏病。日常保持规律作息、管理压力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