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法。单位按最低基数交社保是否合法,取决于员工实际工资水平。若员工实际工资高于当地社保缴费基数下限,单位长期按最低基数缴纳则违反法律规定;若员工工资低于或等于下限,按最低基数缴纳属于合法操作。具体情形需结合工资水平、地区政策综合判断。
法律依据明确缴费基数与工资挂钩。《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按照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申报社保缴费基数,不得擅自降低标准。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全部货币收入,部分企业仅以基本工资为基数缴费,属于违法行为。
常见误区需警惕。一是误认为“不低于最低基数即合法”,忽略实际工资高于下限时的合规要求;二是误信“协商一致可降低基数”,即使双方签订协议,低于实际工资缴费仍无效,企业可能面临补缴、罚款及滞纳金。
员工维权渠道畅通。发现单位违规时,可携带工资流水、劳动合同等证据向当地社保稽核部门投诉,要求单位补缴差额。部分地区开通线上举报平台,处理效率较高。维权时效通常为2年,建议及时主张权利。
企业合规操作建议。应建立工资与社保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员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重新申报基数;新入职员工首年按首月工资确定基数,次年再调整。通过合规管理规避劳动纠纷风险,维护员工社保权益。
社保缴费基数直接影响养老、医疗等待遇水平,员工应定期通过政务平台或社保机构查询缴费记录。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不仅损害职工权益,还将承担法律责任,依法参保才是可持续用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