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是发生在肝脏胆管分支内的结石性疾病,主要由胆色素或胆固醇构成,可引发胆管梗阻、反复感染甚至癌变风险。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长期未干预可能导致肝萎缩、肝硬化等严重后果,需通过影像学确诊并个体化治疗。
-
病因与形成机制
结石形成与胆道感染(如细菌或寄生虫)、胆汁淤滞、胆管解剖变异等因素密切相关。胆汁成分失衡(如胆红素钙沉积)或胆管狭窄导致排泄不畅,逐渐形成结石。左肝管因弯曲度大更易发病,营养不良或低蛋白饮食也可能增加风险。 -
典型症状与隐匿性
- 静止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通过体检偶然发现。
- 急性发作:表现为上腹剧痛、寒战高热、黄疸(皮肤发黄),若结石阻塞胆管合并感染,可能引发休克或肝脓肿。
- 慢性进展:长期炎症刺激可导致胆管狭窄、肝纤维化,甚至诱发胆管癌(发生率约2%-9%)。
-
诊断方法
- B超为首选无创检查,能初步定位结石及胆管扩张。
- CT/MRCP可清晰显示结石分布、肝脏病变及胆管结构,尤其对复杂病例至关重要。
- 血液检查辅助判断感染(白细胞升高)或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
-
治疗与预防
- 无症状者:定期复查,监测结石变化。
- 手术干预:包括肝部分切除(清除病灶)、胆管切开取石或胆肠吻合术,需根据结石分布和肝脏损伤程度选择。
- 预防措施:控制胆道感染、均衡饮食(减少高脂摄入)、定期体检,尤其有胆道病史或家族遗传倾向者。
若出现反复腹痛或黄疸,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早期规范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