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内形成坚硬的粪石并非正常现象,它是长期便秘、饮食不当或肠道功能紊乱的病理表现,可能引发肠梗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及时干预和调整生活习惯是关键,轻症可通过软化粪便缓解,重症需手术或内镜治疗。
-
粪石的形成原因
- 长期便秘:粪便滞留结肠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后硬化成石,常见于老年人或久坐人群。
- 低纤维高脂饮食:膳食纤维不足、饮水过少或过量摄入柿子、山楂等鞣酸食物,易促使粪石形成。
- 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直肠前突等,导致排便功能障碍,粪便堆积钙化。
-
典型症状与风险
- 早期:腹胀、排便困难,粪便呈颗粒状(如羊粪)。
- 进展期: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部可触及硬块,提示可能发生肠梗阻。
- 并发症:肠穿孔、腹膜炎,需紧急手术,老年患者病死率较高。
-
治疗与预防措施
- 非手术治疗:口服乳果糖、液体石蜡油软化粪便,配合灌肠或中药通便。
- 内镜/手术:巨大粪石需内镜碎石或手术取出,避免肠道损伤。
- 预防关键:每日饮水1.5L以上,摄入燕麦、蔬菜等纤维(25-30g/天),规律运动并固定排便时间。
提示:若长期便秘伴腹痛,应及时就医排查粪石,避免自行掏挖造成直肠损伤。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核心,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