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睾酮降低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包括年龄增长、生活方式不健康、疾病影响、药物作用以及其他因素。
年龄是导致血睾酮降低的常见因素之一。男性在 30 岁之后,身体内睾酮的分泌量通常会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中老年阶段,睾丸功能进一步减退,睾酮水平也随之降低,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对血睾酮水平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以及吸烟、酗酒等,都可能干扰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导致睾酮水平偏低。长期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也不利于睾酮的合成。
多种疾病会引发血睾酮降低。睾丸本身的病变,如睾丸发育不全、睾丸炎、睾丸外伤、睾丸扭转等,会损害睾丸的正常功能,阻碍睾酮的生成。下丘脑 - 垂体的疾病,像垂体瘤、席汉综合征等,会影响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使得睾丸合成和分泌睾酮减少。一些慢性疾病,例如慢性肾衰竭、肝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等,会干扰体内激素的代谢和分泌,致使睾酮水平下降。肥胖也可引起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导致睾酮水平降低。
某些药物同样会影响睾酮的分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雄激素药物、化疗药物等,可能抑制睾酮的生成。
遗传因素也可能使部分男性天生睾酮水平偏低。长期暴露在含有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的环境中,如接触塑料制品、农药及其他污染物,也可能导致体内激素失衡,造成血睾酮降低。
如果发现血睾酮水平降低,应及时就医,通过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维持正常的血睾酮水平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