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安全与资源保护
-
维护生态平衡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盖率降低,进而引发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问题,制约区域生态稳定。例如,黄河中游四片重点治理区治理前部分区域已出现生态难民现象。
-
保障水资源安全
泥沙淤积会降低江河湖库的蓄水能力,增加洪涝灾害风险,同时污染地表径流,恶化水质。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可减少泥沙淤积,提升水利设施运行效率。
-
增加碳汇能力
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有助于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增强陆地碳汇功能,对抗气候变化。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
-
提升农业生产力
采用梯田、等高耕作等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可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地产出率。例如,治理后黄河上游地区人口环境容量每平方公里增加20人。
-
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后,可推动林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经济振兴。
-
保障防洪减灾
减少坡面径流、增强土壤抗蚀力,可有效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保障交通、工矿等基础设施安全。
三、政策与法律要求
-
响应国家战略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水土保持视为关系子孙后代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通过跨世纪生态建设工程等政策推动实施。
-
法律规范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要求在易损区开展生产建设需编制方案并实施措施,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四、国际意义
水土保持是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中国通过治理黄土高原、长江流域等区域,为全球生态修复提供了经验。
水土保持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必要举措,需通过工程、生物、蓄水保土等多措并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