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闭锁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主要表现为新生儿肠腔完全阻塞,导致呕吐、腹胀及排便困难,需紧急手术干预以避免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其发病与胚胎期肠道发育异常或血供障碍有关,关键治疗手段为手术矫正,早期诊断可显著改善预后。
-
病因与类型
肠闭锁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期肠道血运异常、基因突变或炎症有关。根据形态分为三类:隔膜型(肠腔被隔膜阻断)、纤维索型(肠管中断仅由纤维带连接)及盲袋型(肠管完全分离伴肠系膜缺损)。空回肠是最常见发病部位,约占50%。 -
典型症状
新生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胆汁性呕吐(呕吐物呈黄绿色)、进行性腹胀及胎便排出异常(无排便或仅少量黏液)。高位闭锁呕吐出现早但腹胀较轻,低位闭锁则腹胀显著且可能伴肠穿孔风险。 -
诊断方法
产前超声可能提示羊水过多或肠管扩张。出生后通过腹部X线(显示肠管扩张与气液平面)及造影检查确诊,需与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等鉴别。 -
治疗与预后
手术是唯一有效治疗方式,包括切除闭锁段后肠吻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等。术后需肠外营养支持,多数患儿恢复良好,但可能因粘连导致二次梗阻。微创手术(如腹腔镜)可减少创伤。
提示:若新生儿出现反复呕吐、腹胀或无胎便,需立即就医排查肠闭锁。早期手术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长期随访关注营养吸收与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