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布置需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工程特性及管理需求,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要点:
一、布局规划原则
-
流域与区域协同
以水土流失类型区和水土保持规划为基础,以流域或水土保持区划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与水文站、试验站网结合。
-
重点区域优先
-
优先布设在水土流失重点区、生态敏感区及工程扰动显著区域。
-
优先利用已有监测点,减少重复建设。
-
-
功能分区布局
根据工程类型(如生产建设项目)和地形地貌,划分监测小区、控制站、简易观测场等不同功能区域。
二、点选原则
-
代表性要求
-
控制面积需与工程规模匹配,确保原地面与扰动地表的可比性。
-
避免人为干扰,优先选择交通便利、管理有保障的区域。
-
-
工程特征适配
-
坡度/坡长较大的区域需同步布设径流小区。
-
线型工程(如道路、管道)需平行布设监测点。
-
-
动态调整机制
- 施工期间需加密监测点,施工后根据实际变化调整。
三、技术方法
-
常规监测点
-
固定安装集沙仪、土壤含水量传感器等设备,定期测量风蚀强度、土壤紧实度等。
-
结合遥感影像解译(自动或人工)确定地表覆盖变化。
-
-
临时监测点
- 针对突发情况(如暴雨、塌方)设置,重点监测高填深挖段及弃土场。
-
数据融合与分析
- 将地面观测与遥感数据结合,建立三维模型分析水土流失动态。
四、管理保障
-
人员与设施
-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
利用现有设施(如水库、科技示范园)降低建设成本。
-
-
巡查与维护
-
建立定期巡查制度,重点时段加密监测频率。
-
及时修复损坏设备,保障数据准确性。
-
通过以上方法,可构建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为生态修复和工程管理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