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组织坏死感染,通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皮肤颜色变黑,并伴有恶臭分泌物。以下从症状、成因和治疗三个方面详细展开说明。
1. 症状
- 局部表现:受影响区域肿胀明显,皮肤颜色呈暗绿色或黑色,可能出现水泡。由于细菌分解蛋白质,常伴有恶臭分泌物。
- 全身反应:细菌感染扩散后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心跳加快、气促、昏迷等。
- 疼痛与麻木:患者初期感到剧烈疼痛,随后可能出现麻木感。
2. 成因
- 感染:细菌(如厌氧菌)侵入坏死组织,导致感染扩散。
- 血液循环障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等疾病可导致局部供血不足,增加感染风险。
- 外伤:严重的创伤或冻伤可能引发湿性坏疽。
3. 治疗
- 清创手术:通过切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
- 抗生素治疗:使用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 高压氧治疗:通过提高局部组织含氧量,促进愈合。
总结
湿性坏疽是一种进展迅速且危害极大的疾病,典型表现为局部肿胀、恶臭和皮肤颜色改变,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及时就医、接受清创和抗生素治疗是关键。如发现疑似症状,应立即联系专业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