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病是一种由锥虫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致命热带疾病,主要通过采采蝇叮咬传播,以严重嗜睡、神经系统损伤和高死亡率为特征。以下是关键信息分点解析:
-
病原与传播
病原体为布氏冈比亚锥虫或罗得西亚锥虫,通过采采蝇(舌蝇)叮咬进入人体血液,最终侵袭中枢神经系统。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主要流行区,当地约700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
典型症状
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后期锥虫突破血脑屏障后,患者出现昼夜睡眠周期紊乱(白天昏睡、夜间失眠)、震颤、精神异常,最终因脑损伤昏迷死亡。罗得西亚型进展更快,未治疗者1年内死亡率近100%。 -
诊断与治疗
需通过血液或脑脊液检测锥虫,腰椎穿刺判断病程阶段。早期用药(如喷他脒)效果较好,晚期需二氟甲基鸟氨酸等强效药物,但可能伴随严重副作用。 -
预防措施
避免采采蝇活跃区域(如河边、灌木丛),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非洲部分地区通过牲畜杀虫和病例监测降低传播风险。
提示:前往非洲疫区后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嗜睡,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早期治疗是生存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