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失代偿本身不是遗传病,但部分导致心脏失代偿的病因(如遗传性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可能通过基因突变遗传给下一代。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遗传性心脏疾病若未及时干预,可能最终进展为心脏失代偿。遗传概率因具体疾病类型而异,部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的子代患病风险可达50%。
心脏失代偿的遗传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遗传性心肌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HCM)、扩张型心肌病(DCM)等,由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长期发展可能引发心脏失代偿。这类疾病遗传概率较高,部分类型子代患病风险为10%~50%。
- 离子通道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因调控心脏电活动的基因突变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功能失代偿。相关基因突变可通过家族遗传,但外显率(即实际发病比例)可能受环境因素影响。
- 代谢性遗传病:如糖原贮积病、先天性糖基化障碍(CDG)等,因代谢异常累及心肌能量供应或结构,可能伴随心脏失代偿表现。这类疾病多为隐性遗传,需父母双方携带致病基因才会显现。
- 染色体异常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可能合并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增加成年后心脏失代偿风险。
若家族中有早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或明确遗传性心脏病病史,建议通过基因检测和心血管专科评估进行风险筛查。早期干预(如药物控制、生活方式调整)可延缓或避免心脏失代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