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搏是心脏在窦房结功能异常时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为次级起搏点临时接管心跳,通常由心肌炎、缺血或药物中毒等引发,多数无需治疗但需警惕器质性病变。
-
核心机制:当窦房结因病变、传导阻滞或药物抑制无法正常发出电信号时,房室交界区或心室等次级起搏点被动启动,维持心跳,防止停搏。逸搏单次出现称“逸搏”,连续三次以上则形成“逸搏心律”。
-
常见病因:
- 心肌损伤:如心肌炎、心肌梗死或心脏手术后。
- 传导系统异常:窦房结病变、房室传导阻滞。
- 代谢与药物: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
- 生理性诱因窦性心动过缓可能引发短暂逸搏。
-
症状与风险:多数无症状,但频繁逸搏可能伴随心悸、头晕,严重时因血流不足导致晕厥。室性逸搏心律(心率30-40次/分)提示基础心脏病风险较高。
-
诊断与处理:心电图可明确逸搏类型(房性、交界性或室性)。生理性逸搏无需干预,病理性需治疗原发病,如起搏器植入用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提示:若出现不明原因心跳漏跳或晕厥,应及时检查心电图,排除潜在心脏疾病。日常需避免滥用药物并控制基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