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必须立即治疗,且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4-6分钟! 这种由心脏骤停引发的急症,每延迟1分钟抢救,生存率下降7%-10%,而及时的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介入可显著提高存活率。以下是关键要点:
-
抢救的核心是“快”
心脏猝死发生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和人工呼吸,维持脑部供氧。若现场有AED,需优先使用电除颤,终止室颤等致命心律失常。数据显示,AED每提早1分钟使用,成活率提升7%-10%。 -
治疗不限于急救阶段
即使恢复心跳,患者仍需送医进一步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美西律)、抗凝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以疏通堵塞血管,防止二次猝死。 -
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约半数猝死案例发病前有征兆,如突发胸闷、气短、晕厥或异常疲惫。中青年尤其需警惕,长期熬夜、高压、吸烟酗酒等习惯会大幅增加风险。 -
预防与急救技能同等重要
定期体检(尤其心电图、血脂血糖监测)、控制“三高”、避免过度劳累是基础。公众学习CPR和AED操作能挽救更多生命,例如我国部分公共场所已配置AED,但普及率仍需提高。
总结:心脏猝死的救治是“与时间赛跑”,既依赖专业医疗,也需公众参与。掌握急救技能、识别预警信号、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对抗这一“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