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失代偿是心脏在长期超负荷工作后无法维持正常泵血功能的异常状态,属于病理过程而非正常现象。其核心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干预以防止心功能持续恶化。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代偿与失代偿的本质区别
心脏通过心肌肥厚、心率加快等机制暂时维持功能时称为代偿期,此时可能无症状;而失代偿期是代偿机制崩溃的结果,心脏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导致肺循环淤血(如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体循环淤血(如下肢水肿)。 -
典型症状与分级
失代偿期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 轻度(Ⅲ级):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如步行百米即气促;
- 重度(Ⅳ级):静息状态下仍感憋闷,甚至出现腹水。端坐呼吸和凹陷性水肿是典型警示信号。
-
常见诱因与防控
感染、过量摄盐、擅自停药等易诱发失代偿。防控要点包括:- 严格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2g);
- 规范使用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
- 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增重2kg提示水肿加重)。
-
治疗与长期管理
急性期需静脉用药缓解症状,稳定后需:- 联合使用ARNI类药物改善预后;
- 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 康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提示:若存在高血压或冠心病病史,定期检测BNP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心功能异常。任何新发气短或水肿症状均应尽早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