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出现病理形态改变,主要原因包括免疫反应异常、感染因素、遗传因素、代谢异常以及药物或毒物损伤。
免疫反应异常:这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像 IgA 肾病,发病时免疫荧光可见系膜区有 IgA 沉积,同时伴有 C3、IgG 和 IgM 等。人体免疫系统紊乱,错误地攻击肾小球,导致肾小球系膜增生等病理改变 。在急性肾炎中,多认为链球菌的某些成分诱发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激活补体,引发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致使肾小球病变 。
感染因素:多种病原体感染都可能关联。如 β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脓疱疮)后,可能诱发急性肾炎,病理变化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 。其他细菌,像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病毒,如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还有支原体、原虫及寄生虫等感染后,也可能导致肾小球肾炎,使肾小球出现病理改变 。
遗传因素:一些遗传性肾病,例如指甲 - 髌骨综合症,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肾小球基底膜会出现蛾噬现象 。小儿遗传性慢性进行性肾炎,病变根源是基底膜的重要组分 Ⅳ 型胶原不同 α 链的突变,约 85% 的患者为性连锁显性遗传 。
代谢异常:脂蛋白肾小球病是因肾小球毛细血管襻腔中存在脂蛋白栓子,致使肾小球体积增大,这是一种由于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病理形态改变 。若人体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引发糖尿病肾病,肾小球会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基底膜增厚等 。
药物或毒物损伤: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可能会对肾小球造成损害。比如抗肿瘤药等,达到一定剂量会引起骨髓抑制,也可能影响肾脏,导致肾小球病理改变 。重金属如汞、铅等毒物进入人体后,也可能损伤肾小球,使其形态和功能出现异常 。
肾小球出现病理形态改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现相关异常,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