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执业范围的填写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类别要求,具体填写规则如下:
一、执业范围分类与填写要求
-
临床类别
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耳鼻咽喉科、皮肤病与性病科、精神卫生科、职业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科、医学检验/病理科、全科医学、急救医学、康复医学、预防保健科、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
-
中医类别
包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如蒙医、藏医、维医、傣医)等专业,需填写二级学科名称(如中医内科、针灸科)。
-
口腔类别
仅包含口腔专业,可增加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专业。
-
公共卫生类别
仅包含公共卫生类别专业,如预防医学。
二、填写步骤与注意事项
-
确定执业范围
根据医师资质、培训经历及医疗机构业务需求,选择匹配的专业。例如:
-
临床医师:内科+外科(最多加注1-2个专业)
-
中医医师:中医+中西医结合(需明确二级学科)
-
-
填写申请表格
在《医师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中,按照类别选择对应的专业,并确保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致。
-
审批流程
-
所在医疗机构提交申请至卫生行政部门
-
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执业证书的“执业范围”栏将更新
-
三、变更执业范围的条件与流程
-
变更条件
-
取得更高层次学历(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专业符合要求)
-
完成规培并取得主治医师资格
-
所在医疗机构具备开展新专业的能力
-
-
变更流程
-
网上提交变更申请(需单位系统管理员协助)
-
提供进修证明、学历证书等材料
-
完成现场审核后,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变更
-
四、其他注意事项
-
执业证书编号 :需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一致
-
信息一致性 :执业范围、执业机构、执业期限等信息需与证书保持一致
-
定期更新 :执业范围变更后需在1年内完成《执业医师注册申请审核表》的更新
建议填写前咨询所在医疗机构人事部门或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确保符合最新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