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搜索结果,医疗机构执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民事赔偿责任
医疗机构需对患者或家属因医疗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具体项目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执行,赔偿金额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或诉讼确定。
二、行政责任
-
对医疗机构的处罚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可给予警告、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
-
对医务人员的处罚
包括责令暂停执业6个月以上1年以下,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
三、刑事责任
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若其行为构成医疗事故罪(如严重不负责任致人死亡),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其他执业责任
-
禁止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
诊疗活动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实施,禁止使用无证人员。
-
遵守知情同意原则
医疗活动前需向患者或家属说明病情、治疗方案等,取得书面同意。
-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需制定并执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
及时报告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按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诊疗活动、感染控制等统计分析资料。
五、典型责任情形示例
-
选项A :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工作,属于明确禁止行为,符合执业责任。
-
选项D :因延误急危患者抢救造成严重后果,属于重大过失,可能引发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
医疗机构执业责任涵盖民事、行政、刑事及管理规范等多维度,需全面履行法定义务以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