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是规范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法规,其核心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适用范围与管理体系
-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专科医院等),覆盖所有医疗活动。
-
管理体系
国家层面建立“组织体系、诊疗规范体系、质量指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五大子体系,形成分层级、全方位的医疗质量管控架构。
二、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
-
分级负责制
实行院、科两级责任制:
-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
-
临床科室、药学、护理、医技等部门负责人是本科室第一责任人。
-
-
委员会设置
医院需成立9个专项管理委员会,包括医疗安全管理、医疗技术、护理质量、药事管理、感染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医学伦理等,二级及以上医院必须设立。
三、核心管理要求
-
规范医疗行为
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程,合理检查、科学用药,禁止虚假病历、过度医疗,执行阶梯用药原则。
-
质量保障措施
-
建立医疗质量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定期开展质量指标分析和风险评估;
-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
-
风险防范机制
明确医疗差错、纠纷处理流程:
-
一般差错(未造成痛苦):扣罚100-200元;
-
严重差错(延长治疗时间):扣罚200-300元;
-
重大事故:按医院与当事人7:3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
四、监督管理与持续改进
-
监督职责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全国医疗质量监督,地方卫生计生部门具体实施监管,医疗机构需定期提交质量报告。
-
持续改进
通过质量评估、患者反馈、绩效考核等手段,推动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形成全员参与的质量文化。
五、实施意义
该办法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通过完善组织架构、规范诊疗行为、强化责任落实,旨在降低医疗风险,提升医疗服务安全性和有效性,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