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金标记原理主要基于静电吸附和疏水作用,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目标分子的高效检测:
一、胶体金的基本特性
-
结构与电荷
胶体金由氯金酸(HAuCl₄)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等)作用下生成,形成直径约20nm的球形金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AuCl₂⁻),且具有疏水性。
-
稳定性
通过控制还原条件(如pH值、温度),可调节金颗粒的粒径和分散性,避免聚集或结构破坏。
二、标记过程
-
包被技术
蛋白质等高分子目标分子通过静电吸附作用与带负电的胶体金颗粒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这种结合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
-
共价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胶体金颗粒表面会连接化学键合基团(如硫醇基),与目标分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增强稳定性。
三、应用中的关键环节
-
离心分离
通过高速离心去除未结合的游离蛋白,浓缩标记产物,并维持胶体金的稳定性。
-
层析技术
利用毛细作用将标记复合物移动至检测线,通过特异性抗体捕获目标复合物并形成可见的红色条带,质控线用于验证检测有效性。
四、优势与扩展
-
高灵敏度 :可检测极低浓度的目标分子;
-
多标记能力 :通过不同粒径或颜色的胶体金实现双重或多重标记;
-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免疫层析、流式细胞术、病理诊断等领域。
通过上述机制,胶体金标记技术实现了快速、直观的检测,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