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历史上曾被称为羌地、吐蕃属地,并在不同朝代以西宁办事大臣辖区等名称出现。1928年正式建省前,长期以地域概念存在,其名称演变与民族迁徙、政权更迭密切相关,多民族文化融合与战略枢纽地位是核心特征。
青海地区最早的称谓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羌地”,因古羌人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汉代起,中原王朝通过军事屯田逐步加强对河湟谷地的控制,但高原腹地仍以游牧部落为主,未形成统一行政名称。唐代吐蕃崛起后,青海成为吐蕃东扩的核心区域,藏语称其为“安多”,至今藏文化影响深远。元代将青海纳入宣政院辖地,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强化了与中原的政治联系。
明清时期,青海名称与行政归属进一步细化。明代设“西宁卫”管理河湟地区,其余区域属“朵甘都司”;清代前期设西宁办事大臣,统辖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与藏族部落,名称上仍以“西宁属地”代指。1912年改设青海办事长官,为建省奠定基础,1928年国民政府划出甘肃省西宁道所属七县,设立青海省,名称沿用至今。
青海的历史名称变迁,体现了中原王朝、游牧民族与藏文化圈的互动融合。河湟谷地作为农耕与游牧交汇带,始终是区域发展的重心,而“青海”最终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标志着边疆治理体系的完善。建议关注青海博物馆相关展陈与古驿道遗址,可直观感受地名背后的多元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