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潮水潮汐表的关键在于掌握时间、潮高和涨落状态三要素,通过主港数据、差比数换算附港信息,并结合月相规律预判大潮小潮。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潮差最大,适合赶海或观潮;涨潮时海水上升约6小时,退潮时下降约6小时,每日延后48分钟,这些规律是实用基础。
潮汐表的核心数据包括主港逐日预报表的高/低潮时间和潮高,附港需通过差比数(潮时差、潮差比)换算。例如,附港高潮时间=主港高潮时间+潮时差,潮高则用潮差比调整。半日潮港口重点关注平均高潮间隙和大潮升,全日潮港口需参考回归潮特征值。
电子潮汐表工具(如“大鱼潮汐表”APP)可直接输入地点查询,表头通常显示日期、时间、潮高(米/英尺)和“涨”“落”状态。水位数字上升为涨潮,下降为退潮,最高点为高潮,最低点为低潮。例如,某日数据若显示12:00潮高3米(涨),18:00降至1.5米(落),则12-18点为退潮期。
安全提示:潮汐受天气和地形影响,避免在涨潮初期和退潮末期冒险活动;开阔海域与封闭海湾的潮汐时间可能相差数小时,需选择匹配当地的潮汐表。赶海最好选大潮日低潮前后2小时,此时裸露滩涂面积最大。
掌握这些要点,你不仅能精准安排海边活动,还能理解潮汐背后的月球引力和地球自转原理。下次查看潮汐表时,不妨结合月相验证数据准确性——这正是古人千年前已发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