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导致肌肉病变(类固醇肌病),主要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肌肉萎缩,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含氟类固醇制剂风险更高,且症状与剂量、疗程无绝对关联。慢性型起病隐匿,急性型可能伴随横纹肌溶解等危重表现。
-
核心症状
- 慢性型:对称性下肢近端肌无力(如蹲起困难),逐渐波及上肢及肩胛带肌,伴肌肉萎缩;血清肌酶通常正常,但尿肌酸排泄增加。
- 急性型:突发全身肌无力、呼吸困难,可能合并肌红蛋白尿或肾衰竭;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
-
发病机制
- 蛋白质代谢失衡:皮质类固醇抑制肌肉蛋白合成(如阻断mRNA翻译),同时激活泛素蛋白酶系统加速分解,导致肌纤维结构破坏。
- 线粒体功能障碍:糖皮质激素干扰能量代谢,引发线粒体钙超载和氧化损伤,加剧肌细胞功能衰退。
-
诊断要点
- 结合用药史(尤其含氟激素)及典型肌无力症状;
- 肌活检显示Ⅱ型纤维萎缩或肌凝蛋白缺失;
- 尿肌酸升高是早期敏感指标,急性型需监测CK及肌红蛋白。
-
防治建议
- 调整用药:改用非氟制剂、采用隔日给药或逐步减量;
- 康复干预:规律进行抗阻训练(如举重、蹬车)以延缓肌萎缩;
- 监测预警:长期用药者定期检查尿肌酸及肌力变化。
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多数患者停药后肌力逐渐恢复。若出现不明原因肌无力,需及时排查类固醇肌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