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导致的肌肉病变称为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也简称为类固醇肌病。以下是关于这一疾病的详细信息:
-
病因:
- 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是广泛应用皮质类固醇引起的一类肌肉病变,类似于Cushing综合征并发肌肉改变。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是通过影响蛋白质的代谢,使肌肉收缩成分(如肌凝蛋白、收缩蛋白)的合成和分解过程失衡,导致临床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
-
临床表现:
- 慢性类固醇肌病: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盆带肌无力,并逐渐进展,波及肩胛带肌和四肢近端肌群。主观的肌无力症状往往较客观的肌力检查为重。肌痛常见,类固醇减量后,肌痛消失。血清CK及醛缩酶一般正常,EMG正常或呈轻微肌源性损害,无自发电位。肌活检仅发现肌纤维大小轻微改变,可伴Ⅱ型纤维萎缩,很少肌纤维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 急性类固醇肌病:起病急骤,广泛累及四肢肌群及呼吸肌,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性肌无力和呼吸困难,腱反射正常或减弱,甚至消失,不累及感觉系统。大多数患者停药后数周好转,少数患者肌无力可持续1年。
-
诊断:
- 主要依据应用类固醇治疗后出现的肌肉无力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包括血清CK水平、尿肌酸排泄量、肌电图检查和肌肉活检等。
-
治疗与预防:
- 慢性类固醇肌病多在停药后数周或数月内恢复,部分使用含氟制剂者在改用非氟制剂后肌无力症状可缓解。采用隔日给药的方法、减少类固醇的用量以及经常进行蹬车、举重等体育锻炼均对治疗和预防类固醇肌病有利。
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可能导致皮质类固醇性多发性肌病,这是一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医源性并发症。在使用皮质类固醇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剂量,避免滥用和长期大剂量使用。对于已经出现肌肉病变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