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导致的肌肉病变称为“类固醇肌病”,是一种因激素干扰蛋白质代谢引发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疾病,主要表现为近端肌群对称性无力、肌痛,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其核心机制是激素抑制蛋白质合成并加速分解,导致肌纤维结构破坏,含氟类固醇制剂风险更高,且急性与慢性类型症状差异显著。
-
病因与机制
皮质类固醇通过抑制RNA合成、降低蛋白质翻译效率,阻断肌肉收缩蛋白(如肌凝蛋白)的生成,同时激活泛素蛋白酶系统加速分解,最终引发肌纤维萎缩和功能下降。含氟激素(如地塞米松)更易诱发此病,但所有皮质激素均可能致病,与剂量和疗程无绝对关联。 -
临床表现
- 慢性型:起病隐匿,下肢近端肌(如盆带肌)先受累,逐渐扩展至肩胛带和四肢远端,伴肌痛但血清肌酶(CK)通常正常。肌活检可见Ⅱ型纤维萎缩及线粒体异常。
- 急性型:突发全身肌无力、呼吸困难,常见于危重患者合用肌松药时,血清CK显著升高,肌红蛋白尿甚至导致肾衰竭,肌活检显示肌纤维坏死和肌凝蛋白丢失。
-
诊断与治疗
诊断需结合用药史、肌无力症状及尿肌酸排泄量增加,肌电图和肌肉活检可辅助确认。治疗以逐步减停激素为主,慢性型患者改用非氟制剂或隔日给药可能缓解症状,急性型需紧急干预。男性同化激素(如苯丙酸诺龙)可部分对抗蛋白分解。
总结:类固醇肌病是激素治疗的潜在风险,患者需定期监测肌力变化,避免突然增量。合理运动(如抗阻训练)和早期干预能改善预后,但完全恢复可能需数月甚至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