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导致的肌肉病变(类固醇肌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近端肌无力、肌肉萎缩和活动困难,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功能。慢性患者常感到下肢沉重、蹲起费力,上肢抬举困难,而急性发作可能突发全身肌无力甚至横纹肌溶解。含氟类固醇制剂风险更高,且症状与用药剂量未必直接相关。
- 典型症状:慢性患者早期出现对称性下肢近端无力(如爬楼梯困难),逐渐波及肩胛带和上肢;急性患者可能迅速进展为全身肌无力、呼吸窘迫,伴肌痛或横纹肌溶解(肌红蛋白尿、肾衰竭风险)。部分患者主观无力感比实际肌力测试更明显。
- 日常影响:梳头、穿衣等动作变得吃力,肌肉萎缩可能导致体态变化(如四肢变细)。长期不活动或营养不良者症状更显著,且易被误认为原发病加重。
- 检查特点:血清肌酶通常正常(急性期可能升高),尿肌酸排泄增加是敏感指标;肌活检可见Ⅱ型纤维萎缩和线粒体异常,但炎症表现少见。
- 恢复与应对:停药后数周至数月肌力逐渐恢复,改用非氟制剂或隔日给药可能缓解症状。适当锻炼(如蹬车、举重)有助于预防和改善肌病。
若长期使用激素后出现不明原因的肌无力,尤其是近端肌肉受累,需警惕类固醇肌病。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监测肌功能,可减少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