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黏膜表面的异常增生组织,常见于消化道、子宫等部位,其形成与遗传、慢性炎症、激素失衡、不良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不同部位的息肉诱因各异,但多数与长期刺激或细胞异常增生有关,部分存在癌变风险需警惕。
-
遗传因素
家族性息肉病或结肠癌病史者,因基因突变(如APC基因缺陷)更易出现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显著升高。幼年性息肉病则与胚胎发育异常相关。 -
慢性炎症与感染
长期炎症刺激(如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黏膜修复性增生,形成炎性息肉。宫颈息肉多因分娩、手术等损伤引发慢性宫颈炎所致。 -
激素与内分泌紊乱
雌激素水平过高且缺乏孕激素拮抗时,易诱发子宫内膜息肉;长期服用抑酸药导致胃泌素升高,可能引发胃底腺息肉。 -
不良生活习惯
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会破坏肠道微生态,增加胆汁酸等致癌物浓度,刺激息肉生长。久坐、肥胖、糖尿病等代谢问题同样推高风险。 -
年龄与免疫因素
息肉发生率随年龄增长上升,50岁以上人群更需筛查。免疫力低下或长期压力可能加速黏膜病变。
定期内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关键,尤其有高危因素者应早筛查。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切除,但需结合病理类型制定随访计划,避免癌变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