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肾脏功能渐进性丧失的疾病,早期症状隐匿但晚期可危及生命。其核心特征是肾脏无法有效过滤代谢废物,导致水电解质紊乱、毒素蓄积及全身多系统损害,关键分期依据肾小球滤过率(GFR)从代偿期到尿毒症期逐步恶化,需通过控制原发病、饮食管理及替代治疗(如透析或移植)延缓进展。
-
病因与机制
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病、慢性肾炎是主要病因,长期高血糖、高血压或免疫损伤导致肾小球硬化及间质纤维化。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药物毒性(如非甾体抗炎药)及尿路梗阻也可能引发肾功能不可逆衰退。 -
症状与分期
- 早期(1-3期):可能仅表现为夜尿增多、疲劳或轻度贫血,GFR为30-90 mL/min/1.73 m²。
- 晚期(4-5期):GFR低于30 mL/min/1.73 m²时,出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高血压、心衰及代谢性酸中毒,终末期(GFR≤15)需依赖透析。
-
诊断与治疗
通过血肌酐、尿素氮、尿液检查及肾脏B超确诊。治疗包括:- 早期干预:控制血压血糖、低蛋白饮食(0.6-0.8g/kg/天)、纠正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 替代疗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每周2-3次,或肾移植(需终身抗排异治疗)。
-
日常管理与预防
限制钠钾磷摄入,避免肾毒性药物(如造影剂),定期监测肾功能。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筛查尿微量白蛋白及GFR,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更严格控指标。
慢性肾衰竭虽不可逆,但早期发现可显著延缓进展。若出现不明原因乏力、水肿或食欲骤降,应及时就医排查肾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