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过敏是皮肤对紫外线或其他光线过度敏感引发的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晒后暴露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或灼痛,严重者可伴全身症状。其诱因复杂,与遗传、免疫异常、光敏性物质(如药物、食物)及慢性皮肤病密切相关,且春夏季高发,需综合防晒与药物治疗。
-
核心病因与机制
紫外线(尤其是290-400nm波段)是主要诱因,通过刺激皮肤细胞释放炎性因子引发过敏反应。遗传因素(如家族过敏史)、免疫系统异常(如红斑狼疮患者易发)及光敏物质(如磺胺类药物、芹菜/柠檬等食物)会显著增加风险。 -
典型症状与识别
晒后数小时至次日,面部、手臂等暴露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水疱,伴剧烈瘙痒或灼痛。重症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慢性反复发作可导致皮肤苔藓化或色素沉着。 -
防治关键措施
- 严格防晒:避免10:00-15:00强光时段外出,使用SPF30+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穿戴遮阳帽、长袖衣物。
- 药物干预:轻症用炉甘石洗剂或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重症需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外用吲哚美辛溶液。
- 规避光敏物:慎用含香料化妆品,避免食用苋菜、无花果等光敏性食物,停药前需咨询医生。
-
易混淆疾病区分
光过敏需与晒伤(仅紫外线损伤)、日光性荨麻疹(风团速发速消)鉴别,后者通常需光敏试验确诊,治疗策略也不同。
提示:若晒后症状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出现水疱破溃,应立即就医。长期反复发作需排查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潜在疾病,日常增强皮肤耐光性可通过渐进式短时日光暴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