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干预
- 控制诱因
及时处理感染、心律失常、贫血等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如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 - 改善心功能
- 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增强心肌收缩力,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减轻心脏负荷。
- 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延缓心肌重构。
- 减轻心脏负荷
- 严格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3克),必要时无盐饮食。
- 合理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促进体液排出,缓解水肿。
- 并发症防治
预防肺部感染、血栓栓塞,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 - 手术治疗
药物无效或病情严重者,可考虑心脏移植、瓣膜置换等手术。
二、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管理
- 低热量、易消化:选择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米粥、蛋花汤),避免坚硬、产气食物(如红薯、辣椒)。
- 少食多餐:每日5-6餐,避免饱食加重心脏负担。
- 限制钠盐:严重水肿时需无盐饮食,避免腌制品、加工食品。
- 运动康复
- 遵循“1、3、5”原则:运动心率≤170-年龄,每日步行约3000米,每周≤5天。
- 推荐低强度运动如健步走、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
- 日常护理
- 保证充足休息,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减轻呼吸困难。
- 定期复查心功能指标(如心脏超声、BNP),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
- 紧急情况处理: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需立即就医。
- 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诱发病情加重。
心脏失代偿需综合治疗与长期管理,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