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TM)的病因复杂,主要与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疫苗接种反应及遗传易感性相关。其核心机制是脊髓的急性炎症导致神经功能损伤,需结合多因素综合分析。
-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小儿ATM最常见的诱因,如肠道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可能通过直接侵袭或交叉免疫反应引发脊髓炎症。细菌感染(如肺炎支原体、结核杆菌)也可能通过毒素或免疫介导机制间接损伤脊髓。部分患儿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1-4周发病,提示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 -
自身免疫异常
约30%的病例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髓鞘碱性蛋白等神经结构时,会触发脊髓横贯性炎症。抗AQP4抗体阳性患儿更易发展为复发性ATM。 -
疫苗接种反应
少数病例在接种流感、乙肝等疫苗后2-6周内发病,可能与疫苗激活异常免疫应答有关。但需注意,此类情况发生率极低,接种获益仍远大于风险。 -
血管性因素
脊髓血管炎或血栓形成可导致局部缺血,进而诱发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患儿。 -
遗传易感性
HLA-DRB1*15等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部分家族中存在ATM聚集现象,提示遗传背景在免疫调控失衡中的作用。
早期识别病因对治疗至关重要,若患儿出现突发下肢无力、感觉障碍或尿便失禁,应立即就医完善磁共振(MRI)及脑脊液检查。多数患儿经免疫球蛋白、激素治疗后预后良好,但需长期随访排除潜在疾病进展。